訓練孤獨力,每個人都該為了自己活

世界把「孤獨」和負面劃上了等號。不安、害怕等情緒好像也都隨之而來。然而,孤獨的時候,我們也才有閒暇聽聽自我的聲音。

如果人生的前半輩子關鍵字是「成長」,後半輩子的關鍵字就不是成長,而是「成熟」了。

但,一個人要怎麼樣才能算是成熟呢?

廣告

第一個判斷標準,就是應該具備「孤獨力」。

孤獨給人寂寞、不安等印象。然而,孤獨的時刻,也正是人們最真誠面對自我的時刻。

美國作家梅‧ 薩頓(May Sarton)在她的《獨居日記》中寫著:
「人有必要獨自一人,找回『自我核心。』」

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,無論如何都很容易受他人影響,或內心受到動搖,甚至失去自我。梅‧ 薩頓認為「只有獨自一人後,真正的生活才開始。我認為其中確實有它的道理。」

就像釋迦牟尼說的:「如犀角喻,獨一而行。」想要修身養性到較高的境界,最後還是必須獨自一人,也就是「孤獨」前往。

學生時代、上班族時期,擁有家庭,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每一天……年輕時身邊有人理所當然,完全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時,只要沒有和別人在一起,就會感到坐立不安。這實在不能算是一個成熟的人,距離過著充實的退休生活更是遠得很。

我建議50歲時,應當嘗試「一個人去旅行」。


要是你的先生對你說:「我想一個人去旅行。」你不要抱怨「真自私」,希望你能寬宏大量地送他出門,「也許他是為了充實的老後生活做準備。」相反地,當妻子開口:「我想一個人到京都走走可以嗎?」你也要把「蛤?我的三餐怎麼辦?」這句話吞下去,告訴妻子:「好啊,去看看吧。孩子也都長大了……」

一個人在旅館時,你應該很自然地就會想起過去及未來,不妨把你想趁著還年輕達成的事通通寫下來。

如果無法一個人旅行,也可以在平日找一家不常去的安靜咖啡廳,一個人在那裡度過悠閒時光。

就算平時在家獨處時間相當多的人,換個場所,稍微遠離平時的自己,重新檢視自我也是必要的。

如果客觀地重新檢視自我為目的,不妨在進入50歲之際,重新整理一下「自己的半輩子」。近年來,退休後書寫自己傳記的人在增加,若是想重溫過去的記憶,不妨以50歲為分界點,以打草稿的心情,回顧過往的人生。

即使沒有正寫下原稿回顧過去日積月累的時光,應該也能夠浮現過去想做卻未能實現的一些事情吧?

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讓你覺得很好嗎?未來該怎麼做,你才會覺得更充實,活出自己也覺得滿意的人生呢?即使原稿一行都沒寫下來,只要回想以往的人生,相信一定會有意外發現。

回顧過去時,即使發現有很多事沒完成,也不需要感歎。把前半輩子的遺憾,再一次勾勒成夢想,然後在下半人生中再計畫實現就可以。這麼一來,相信你一定能夠衷心期盼老後的日子。

擁有獨處的時間,就能更加看清楚自己。